教授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师资 > 教师医师 > 教授 > 正文
邓仲端

教授、博士生导师

联系方式:

邓.jpg


个人简介

1947年9月~1952年7月广西医学院医疗系毕业。1952年9月~1953年8月中山医学院病理学高级师资班毕业。1953年9月~1966年2月同济医科大学(原武汉医学院)病理学教研室助教。1966年2月~1980年6月同济医科大学病理学教研室讲师。1980年6月~1983年8月同济医科大学病理学教研室副教授。1983年9月至今同济医科大学(2000年改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 病理学教研室教授。1998年退休,返聘继续工作至今。1979年12月~1981年10月 在德国海得堡大学病理学研究所任职, 受聘为客座教授, 担任部分病理学教学及尸检工作, 并从事动脉粥样硬化发病机制研究。曾任同济医科大学病理学教研室主任;基础医学研究所 心血管病理研究室主任。1986年被批准为博士导师及基础医学博士后流动站(病理)的负责人。曾任中华医学会病理学分会常务委员;中华医学会湖北分会理事及病理学分会主任委员;中华医学会武汉分会理事及病理学分会主任委员;中国病理生理学会动脉粥样硬化专业委员会委员。曾任同济医科大学学报副主编及常务编委;中华病理学杂志编委;中华医学杂志特邀编审;中国动脉硬化杂志副主编。中华病理学杂志、中华医学杂志特邀编审;华中科技大学学报(医学版)常务编委。
1952年在广州中山医学院病理学高级师资班期间,受到了尸检及活检的系统培训;1953年被分配到武汉医学院病理学教研室以后一直从事尸检及活检工作。1980年,在德国海得堡大学工作期间,担任部分尸检工作,完成尸检50例。在多年的实践工作中积累了丰富的诊断病理经验,尤其在脉管的炎症和肿瘤、软组织肿瘤、泌尿系统肿瘤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尸检方面,为病理学教材编写尸检方法,并进行尸检操作的实时录像,以作为学生和青年教师的尸检培训工作的基本教材。活检方面,目前的工作主要是对疑难病例的诊断进行把关、师资培训及接受省内、外的病理会诊。


代表作品

科学研究:
1. 先后承担国家科研项目6项:
(1)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三项
① 动脉粥样硬化病变发病机制(负责人) 批准号:生准字342号,1984~1987。(资助金额:8万元)
② 氧化修饰VLDL诱导动脉壁细胞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的表达(负责人)
 批准号:39470289, 1995~1997。(资助金额:6.5万元)
③血管损伤的发病机制及其在常见重要疾病中的作用(分题负责人)
 批准号:39730220, 1998~2001。(分题金额:17万元)
(2) 卫生部科学基金项目一项
巨噬细胞和平滑肌细胞源性生长因子的纯化及其生物学生化学性质(负责人) 批准号:0665-101, 1991~1994。(资助金额:6万元)
(3) 七.五国家科技攻关项目一项
载脂蛋白的结构与代谢,血管壁细胞生物学行为与动脉粥样硬化形成、消退关系的研究(分题负责人) 合同号:75-65-02-11,1986~1990。(分题金额:7.5万元)
(4) 八.五国家科技攻关项目一项
血管壁内皮细胞、平滑肌细胞和蛋白聚糖间的相互关系在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及消退中的作用(分题负责人) 合同号:85-915-03-04, 1991~1995。(分题金额:3万元)
科研论文:科研组先后发表学术论文90余篇, 大部被中国生物医学数据库收录,部分被MEDLINE收录, 3 篇被SCI收录。

科研成果:
1. 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机制:VLDL与泡沫细胞;动脉壁细胞间相互调控
1993年10月获湖北省卫生厅授予的医药卫生科技进步一等奖;1994年12月获国家教委授予的科技进步二等奖。
2. 趋化因子和生长因子在动脉粥样硬化中的作用
2002年获湖北省自然科学奖三等奖。

专著 蔡海江主编:动脉粥样硬化.基础与临床 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1996(任编委)。

专著 同济医科大学,中山医科大学编著. 外科病理学 武汉;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第二版(编写和审阅人)。获奖:第一版,1996年获卫生部科技进步一等奖。



  •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病理学系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病理研究所(科) 
    湖北省武汉市航空路13号 邮编:430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