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济医院新研究国际上首次揭示小细胞肺癌蛋白质组分子分型及精准治疗方向
来源: 阅读:发布:【2024-09-01 10:51:05】
近日,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病理科王国平教授分子病理研究团队联合北京国家蛋白质科学中心和同济医院肿瘤科等团队,通过对小细胞肺癌石蜡组织样本进行蛋白质组分析,首次将小细胞肺癌分为与临床结局和化疗反应显著关联的三个分子亚型,并指出了每种亚型潜在的精准治疗方向。该研究为国内外首次基于小细胞肺癌石蜡包埋样本开展的大规模蛋白质单组学分型与临床预后和治疗反应的关联预测研究。研究成果近日发表在权威杂志《基因组蛋白质组与生物信息学报》(Genomics, Proteomics & Bioinformatics)上。同济医院病理科霍子天医师为第一作者,王国平教授和北京国家蛋白质科学中心汪宜教授为共同通讯作者。
小细胞肺癌是一种高度恶性的肺神经内分泌肿瘤,约占肺癌总数的13%,其肿瘤细胞增殖活性高,早期转移倾向显著,治疗手段单一,预后极差。现阶段并没有特别有效的评估预测患者预后、治疗反应和指导临床治疗的技术方案。
研究团队依据蛋白质组特征,将小细胞肺癌分为三个分子亚型,其中S-I亚型预后最好且对化疗敏感,S-III亚型预后最差且化疗耐药,S-II亚型预后介于二者之间且表现出化疗后预后不佳的趋势。基于免疫治疗队列的验证集分析,研究证实S-II亚型相比其他两种亚型对一线免疫治疗显示出更好的响应性。通过系统表征各亚型独特的分子特征,研究团队进一步在S-III亚型中鉴定出多个药物靶点,为S-III型的患者鉴定出至少一个以上潜在的治疗靶点。
临床验证结果显示,研究提出的蛋白质组分子分型可以用于预测小细胞肺癌的预后,且在手术切除的大病理样本和穿刺活检的小标本样品中具有良好的一致性和稳定性。 王国平指出,本研究是一项基于临床问题的分子病理学研究,具有较好的临床及病理学意义。该分型方案展现了临床蛋白质组学与病理学相结合的广阔应用前景,不仅打破了传统肺癌治疗和预后评估方法的局限,还为小细胞肺癌患者提供了更精准的医疗方案选择。此外,对于难以治疗的病例,这一方案也带来了新的治疗希望。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病理学系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病理研究所(科) 湖北省武汉市航空路13号 邮编:430030